全部分類
學術成果
- 分類:首席科學家
- 發布時間:2020-03-13 00:00:00
- 訪問量:0
概要:
詳情
審定品種(第一選育人)
Y兩優1號,2006年2月獲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1號,2008年8月獲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1號,2009年5月獲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證書
Y兩優2號,2011年5月獲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2號,2013年10月獲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7號,2007年3月獲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8號,2008年3月獲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Y兩優86,2009年3月獲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
品種權(第一培育人)
Y兩優1號,2008年9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Y兩優2號,2009年9月申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
遠恢611,2006年9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Y58S,2006年9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Y兩優86,2009年11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專利(第一發明人)
一種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潛力的方法 2006年10月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一種水稻光溫敏不育系種子的提純保真繁殖方法 2013年9月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論文(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
超級雜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進展,《湖南農業科學》,2013(3)
兩系超級雜交稻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遺傳分析,《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4)
超級雜交稻新組合Y 兩優2 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雜交水稻》,2013(1)
水稻高產育種與形態改良,《雜交水稻》,2013(3)
水稻光溫敏不育系同形可育株的成因與防控對策,《雜交水稻》,2012,27(1)
稻瘟病抗性分子育種研究綜述,《雜交水稻》,2012,27(3)
不同水稻品種種子固有細菌群落的多樣性,《植物生態學報》,2012 36(8)
第二代測序技術用于水稻和稻瘟菌互作早期轉錄組的分析,《遺傳》,2012,34(1)
基于三維模型評估全球變暗效應對水稻光合生產的影響,《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41(3)
超級雜交中稻Y兩優7號"種三產四"示范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雜交水稻》,2010,25(6)
中國雜交水稻在老撾栽培示范表現,《雜交水稻》,2010,25(6)
農桿菌介導水稻轉基因技術的原理與應用研究進展,《湖南農業科學》,2010(11)
高溫對水稻光合作用的影響研究進展,《作物研究》,2010 24(3)
導入野生稻增產 QTL 育成優質高產雜交稻新組合 Y 兩優 7 號,《雜交水稻》,2010,25(4)
高產優質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Y 兩優8 號,《雜交水稻》,2009(2)
雜交水稻葉片形態性狀配合力分析,《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7,38(5)
水稻光溫敏不育系Y58S 的特征特性研究初報,《中國農學通報》,2007,23(4)
馬來西亞普通野生稻增產QTL 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及其育種效果,《中國水稻科學》,2007 21(6)
超級雜交稻Y 兩優1 號" 頭季稻-再生稻" 示范表現及關鍵技術,《中國稻米》,2007(4)
野生稻增產QTL 導入明恢63 之回交近交系的構建,《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33(2)
水稻理想株型育種研究進展,《雜交水稻》,2006,21(4)
超級雜交稻模式株型的光合優勢,《作物學報》,2006,32(9)
超級雜交稻光合特性與適應性研究進展,《湖南農業科學》,2005(6)
野生稻增產QTL導入9311之近等基因系構建,《雜交水稻》,2005,20(6)
超級雜交稻模式組合的形態學優勢分析,《西南農業學報》,2005,18(5)
野生稻高產QTL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進展,《雜交水稻》,2005,20(5)
廣適性水稻光溫敏不育系Y58S的選育,《雜交水稻》,2005,20(2)
野生稻高產基因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進展,《湖南農業科學“湖南省首屆農業生物技術發展論壇論文集”》,2004.12
利用野生稻增產基因培育超級雜交稻研究,《中國科協2004學術年會第六分會報告》,2004.11
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雜交水稻》,2004,19(1)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研究: IV不育起點溫度漂移規律,《雜交水稻》,2003 18(2)
Increasing the Yield Potential of Hybrid Rice through yield- enhancing genes from wild rice,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Congress2002,2002.11
超級雜交稻模式株型的形態學優勢研究,《中國青年農業科學學術年報》,2002年6月
水稻秈型光溫敏核雄性不育性遺傳研究,《應用生態學報》,2002.5
秈型光溫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遺傳研究,《雜交水稻》,2001,16(3)
水稻光溫敏核雄性不育性與早熟性遺傳研究,《湖南農業科學》,2000(5)
秈型光溫敏核雄性不育基因遺傳研究,《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第21卷(增刊)
Studies on Fertility Stability of P(T)GMS Rice,“水稻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1999年10月
秈型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與生育期遺傳研究,《21世紀水稻遺傳育種展望》,1999年9月
Fertility Stability of P(T)GMS Lines in Rice and Its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Chinese J. Rice Sci,1998,12(4)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研究:Ⅲ.不育起點溫度漂移及其控制技術,《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8(1)
On Fertility Stability of the P(T)GMS Line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wo-line System Heterosis Breeding in Crops》,論文集,1997年9月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研究:Ⅱ.實用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鑒定方法的探討,《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6(3)
光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研究:Ⅰ.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光溫反應分析,《雜交水稻》,1996(2)
亞種間雜交水稻維管束性狀及其與籽粒充實度關系的初步研究,《湖北農學院學報》,1992,12(2)
穗期噴施外源物質對兩系法雜交稻生長調控初報,《雜交水稻》,1992(1)
水稻葉面積精確換算法,《湖南農業科學》,1991(4)